华科微致力于联合伙伴打造领先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解决方案
及工业互联网平台,为社会和客户创造价值
华科微与伙伴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共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与机制
营造健康的商业环境,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助力客户实现商业成功
2024.07.26
2024年,中美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刷屏重点已经出现明显分野。
今年美国公司的刷屏重点是展现一定的进化能力。 特斯拉的Optimus(擎天柱)展示的是“四肢协调能力”的进步——在今年ICRA 召开前的8天(ICRA,国际机器人与自动化学术会议),马斯克发布视频显示, Optimus在灵活性和步行稳定性上获得进步,能像人类一样分拣特斯拉电动车的4680电池,且其走路速度提高了30%。Figure AI今年3月刷屏的则是其人形机器人Figure 01的“语言理解能力”——机器人根据人类口头指令执行了一系列抓取和放置动作。交互过程中,机器人与人类对话十分流畅。 英伟达(NVIDIA)今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Project GR00T则凭借未来对人形机器人“底层逻辑能力”助力刷屏——号称通过GR00T驱动的机器人未来能够理解自然语言,并通过观察人类行为来模仿动作。
但其实说到底,目前人类科学仍在弱人工智能阶段,人形机器人离“像个人”、“能像人一样学习和理解”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今年5月在日本横滨举行的ICRA大会上,美国亚马逊、波士顿动力,库卡,本田研究所,中国宇树科技、非夕科技、逐际动力、艾欧智能、求之科技、方舟无限等机器人企业及研发团队都系数到来(特斯拉擎天柱及Figure AI的Figure 01双双缺席了本次大会)。
最吸引观众和媒体眼球的,是来自来自中国的人形机器人。 包括宇树科技的 G1 人形机器人、傅立叶智能的通用人形机器人 GR-1、乐聚机器人推出的“夸父(KUAVO)”人形机器人等。目前中国宇树的四足机器人销量全球领先。
01|中国暂时领先:提前开打的价格战
在逐一分析前,我们先简述下中、美两国的人形机器人代表企业及产品。
由于日本机器人产业成熟,尤其是零部件工艺领先,因此也将日本产品一并放入。
美国
Atlas: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发的双足人形机器人,能实现复杂的运动,如跑、跳、踢球等。Atlas还能够根据周围环境进行调整,适应各种复杂地形。LittleDog:美国陆军研发的四足机器人,能够在各种复杂地形上行走。LittleDog还能够携带重型装备执行任务。Handle:美国宇航局研发的双足人形机器人,能够在月球和火星等环境下执行任务。Figure 01:Figure AI的拳头产品Figure 01机器人采用了“基于AI的视觉模型”,能够实现“完全自主操控”,且适用于所有与抓取相关的神经网络。Mobile ALOHA:Mobile ALOHA来自斯坦福的三人团队,是一种用于数据收集的全身远程操作系统。Optimus:特斯拉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目标是成为一种通用型人形机器人,能够在工业、服务、家庭等领域应用。
中国
CyberOne:依靠小米自研Mi-Sense深度视觉模组,结合AI交互算法的机器人。Unitree G1:宇树科技的G1其小跑速度大于2m/s,拥有广阔的关节运动空间,23至43个关节,最大关节扭矩达到120N.m。Walker:优必选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Walker能够实现多种日常生活活动,如走路、跑步、爬楼梯等。X2:东方先进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能够在各种复杂地形上行走,还能够进行重复性工作。
日本
ASIMO:本田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ASIMO能够实现多种日常活动,如走路、跑步、爬楼梯等。HRP-4C:丰田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HRP-4C能够在各种复杂地形上行走,能进行重复性工作。Pepper:软银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能够提供多种服务,如导航、翻译等。
目前我国暂时领先一个身位。这里的领先是指走出实验室的速度。它同时伴随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提前开打的价格战。
波士顿动力Atlas最早于明年在现代汽车集团工厂进行技术验证测试。特斯拉Optimus 今年5月开始进厂打工(测试)了,还未实现售卖。2024年6月,马斯克表示,特斯拉以每台约 1 万美元的价格批量制造机器人,并以 2 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从而获得 1 万亿美元的利润。谷歌DeepMind团队和斯坦福大学华人团队合作研发的能炒菜、做家务的通用机器人Mobile ALOHA系统的成本价格为3.2万美元。
日本的人形机器人离量产看起来更遥遥无期——
本田的类人机器人 Asimo ,由于技术复杂和造价成本高(约为250万美元),至今没有量产和对外销售的计划。
把价格明确打下来的是中国企业。
智元机器人预估未来其首款人形机器人远征A1的制造成本将会被控制在20万元以内。宇树开始售卖,但9.9万的价格只是基础版本。优必选的Walker系列在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销售均价为598万元。开普勒机器人计划将人形机器人价格控制在2-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4-21万元)左右。
从销售情况看,宇树的四足机器人销量已全球领先——宇树目前约50%左右的业务来自海外。 2024年5月:宇树科技发布第二代人形机器人G1,入门价降至9.9万元人民币,相比H1的9万美金,价格直接降低了80%。
综上,大致可以确定三点:
首先目前已公布价格的公司,最低的是宇树G1,但该版本为“基础版”,9.9万买到的只是本体,不包含具身智能等配套服务,其他的人形机器人价格大部分在2-3万美元左右,当然也有25万美元的。
中美人形机器人落地进展大比拼
文|清波(节选自星船知造)
具身智能:与环境(包括人)发生交互,做出反应,就要求人形机器人拥有相当程度的人工智能。用更为规范的学术语言描述,就叫做具身智能。
二是在成本的转折上,主要发生在2024年,有了一个较明显的成本下降。
三是9.9万元起的售价正加速引爆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关注度。要知道,虽说G1的综合性能并没有达到让人惊艳的地步,只能做一些相对简单的动作,但客观讲,对于一个售价仅为9.9万元的人形机器人来说,已经是全球最高性价比了。毕竟,马斯克的Optimus要2025年量产后售价才可能达到2万美元。
02 | 三足鼎立:中美日人形机器人的长短板
相对而言,美国部分技术领先,日本有部分核心零部件加工工艺领先优势,中国则拥有供应链优势、市场优势等。
鉴于起步的基础,专攻的方向以及政策的扶植力度不一样,导致进步的速度和取得的成果也不尽相同。
以Optimus来说,最新版的Optimus使用的神经网络完全是端到端运行,因此其完全靠视觉辅助和人类示范进行训练。 Figure AI则表示机器人的所有行为均为自主学习所得,并非远程操控。这背后,不仅有Figure AI引以为傲的“端到端”神经网络技术,还有OpenAI强大的大模型作支撑。 英伟达则发布了一款基于NVIDIA Thor系统级芯片(SoC)的新型人形机器人计算机Jetson Thor,并对NVIDIA Isaac机器人平台进行了重大升级。
从以上几家美国科技企业目前在人形机器人上取得的进展来看,我们必须承认,他们在技术(尤其在具身智能方面)上是具备一定优势的。
日本机器人的起步和开发都更早,相关产业链也较成熟,不过由于高昂的生产成本和相对保守的发展策略以及本土市场狭小等因素,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进军步伐是迟缓于中国和美国的。
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则有助于打出“快速扩产、打下价格、获得新市场”的组合拳。并依靠市场资金来反哺薄弱的产业环节,逐个击破。
03 | 比降本,到底是在比什么?
人形机器人要比谁先占领市场,眼下比的就是成本。大家也都是差不多的两板斧: 一是通过批量生产把单个机器人的生产成本打下来。 二是把各个环节的采购成本降低。
自Optimus诞生始,马斯克多次表示Optimus未来会以约20000美元的价格进行出售。 从特斯拉汽车的产能来推断,上海工厂是特斯拉目前产能最高的超级工厂。特斯拉中国6月份共计交付7.89万辆,创历史新高。 事实上,不止特斯拉产能集中在中国,未来机器人也很可能要在中国造。
今年,两大特斯拉汽车配套供应商拓普集团和三花智控,先后公布了规模均达50亿元的机器人生产基地投资计划。三花智控公告称,公司已与杭州钱塘新区管理委员会签订《三花智控未来产业中心项目投资协议书》。拓普集团也公告,将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机器人核心部件生产基地。 包括我国谐波减速机、传感器等环节的国产替代,则在为中国人形机器人成本下降添砖加瓦。以优必选为例,就通过不断提升零部件国产替代比率进行成本控制。Walker目前主要部件国产化率约90%。
成本的控制离不开完整的供应链,也需要不断挖掘出更多应用场景反哺。
尾声
人形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进入工厂、公区、家庭等领域势必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只不过,这一天的到来还是比预想提早了许多。
从市场潜力看——
中国:根据IFR和中国电子学会数据,尽管人形机器人处于起步阶段,但参照其他电子产品渗透率超过20%后将爆发式增长,2023-2030年按年均复合增长率30%测算,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约8700亿元。
美国:高盛预测,到 2035 年市场规模将达 1520 亿美元,与电动汽车市场旗鼓相当,很大程度上解决制造业和老年护理等领域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在我国,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也已超 2.97 亿人,占总人口数量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17亿,占总人口的 15.4%,已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日本则是到2055年,近40%的人口将是老年人,约4000万人左右。由此,日本政府设定了一个计划,到2025年,每个家庭都将接纳一种“机器人生活方式”。
我们不妨从中、美、欧、日的工业机器人增长趋势看——《2023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29万套,同比增长5%,占全球装机量的比重为52%,连续十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
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已覆盖65个行业大类,而其重要覆盖领域——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兴行业,都是中国优势产业。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工业机器人增长势头强劲。中国是工业机器人主要的终端使用市场,其次是日本和美国。
中国新能源汽车优势明显,国家也已经明确把人形机器人确立为继PC、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 2023年开始,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例如,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注:本文基于访谈及公开资料写作,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华科微仅提供信息转载服务。
相关动态
中美人形机器人落地进展大比拼
2024.07.26
《2023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29万套,同比增长5%,占全球装机量的比重为52%,连续十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
英伟达凭什么成为AI时代缔造者?
2024.06.04
英伟达CEO黄仁勋6月2日在台大COMPUTEX大会上发表开幕演讲,正式宣告:新的工业革命由AI正式开启,英伟达是最重要的公司,没有之一...
IDC:预计2023-2028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45.8%
2024.04.16
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推出,让人们认识到AI技术的巨大潜力。高效、快速处理海量数据并即时提供分析结果以支撑企业精准决策,几乎是所有企业用户的诉求...